西班牙首相会见葡萄牙总理 讨论双边关系

一场场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的仪式,彰显了中国人所创造的独有仪式感。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

西班牙首相会见葡萄牙总理 讨论双边关系

习近平说,欢迎米歇尔主席、冯德莱恩主席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中欧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习近平说,欢迎米歇尔主席、冯德莱恩主席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站在中欧关系新起点上,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大势,展现智慧担当,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中欧要做互利合作的伙伴,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凝聚战略共识,夯实利益纽带,排除各种干扰,加强对话与合作,造福双方人民。去年年底以来,两位主席先后来访,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取得丰富成果,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这符合双方利益和人民期待。今年前十个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14亿多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近9亿,人口规模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充足人力支撑。从各项经济数据看,新动能持续增长。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监制丨王敬东主编丨李璇编辑丨鲁杨视觉丨陈腾校对丨李珊珊 王卓婕 李英卓 闫田田 宋春燕出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中国经济更是开放之海,真诚向世界敞开胸怀,始终与各国合作共赢,为全球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西班牙首相会见葡萄牙总理 讨论双边关系

正如习主席的妙喻,中国经济是壮阔之海,无惧任何狂风骤雨,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奔涌不息。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中以大海为喻,阐述我国的经济体量、市场资源、人口规模等巨大优势。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中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内需市场规模超大,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习主席曾指出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具有很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以狂风骤雨不能掀翻大海为喻,习主席向世界宣示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强大韧性,能够始终保持如大海一般的战略定力,传递出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坚定信心。这一比喻形象贴切、意涵深刻,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在规模、韧性、开放、包容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点明了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的基础和依据,在与会中外嘉宾引发强烈共鸣。

202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万亿元,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体验不断提升,消费市场发展韧性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有效释放,为消费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发挥。

西班牙首相会见葡萄牙总理 讨论双边关系

中国经济也是包容之海,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发展联动。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

在主旨演讲的最后,习主席以中国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作为承上启下的点睛之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彰显中国经济铿锵前行的决心今年9月28日,南京到上海的第二条城际高速铁路——沪宁沿江高铁正式投入运营。…………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家外企、一家国企,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广州之行的两个考察点。在四川,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这位全能大力士的圆满首秀,代表中国起重机再次刷新研发世界纪录,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年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错综复杂发展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引领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

顶住压力、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得益于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经济显示出强大活力与韧性。

在贵州,贵安新区多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11月28日,辽宁营口,百米高空之上,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轮式起重机——徐工XCA3000将重25吨、长95米的风机叶片精准对接风机轮毂,安装到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达8.1万列,行程超过7亿公里。韩国乐金显示公司,选择将它的全球核心生产基地落户广州。

△2023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广汽研究院向职工们挥手致意。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84.1亿美元,创历届新高。

在江苏,习近平总书记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时说:我国经济要往上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要靠科技。洞察时与势,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今年以来,总书记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国内的考察足迹也折射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考量——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总书记提出要使其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总书记说:中国市场是个海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正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市场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考察。2024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当前,外贸企业订单增加、信心改善,正是外贸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体现。再提升,向中高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其中之一是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2023年11月28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看东北——辽宁,先进装备制造等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航空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今年3月5日,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徐工集团的单增海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

荷兰少年发明垃圾回收船 每年获利5亿美元
京实施绿色信贷政策 环境征信成贷款必备条件